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,拓展实践育人途径,10月23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42名学生代表及部分任课教师,前往吉林省科学技术馆,开展了一场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实践教学活动。此次活动旨在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,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,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,激发科技报国的情怀。

活动中,师生们先后参观了吉林省科技馆“智造创新园地”“中国古代科技”“吉林省科学家典范”等展区,涵盖基础科学、生命科学、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。丰富的展品、生动的演示、互动式的体验项目,将书本上抽象的科学原理与科技成就直观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,引发了阵阵惊叹与深入思考。

在参观过程中,谢雨桐老师结合展品内容,为同学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现场教学和理论解读。面对现代高新技术展项,她解读了科技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驱动作用,阐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。谢老师强调,科技事业的成功,离不开坚持党的领导,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,更离不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、服务人民的崇高品格,希望同学们要善于从国家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中,感悟思想伟力,汲取奋进力量,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。

沉浸式的参观和老师精辟的讲解,给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触动和启发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作为新时代青年,他们更应夯实专业基础,培养科学思维,未来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此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实践教学活动,是创新思政育人模式、提升育人实效的有益尝试。通过走进科技馆,师生们共同见证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,深化了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,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,激发了爱国热情和使命担当,有效推动了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,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。
初审:王路平
复审:孟令哲
终审:孟祥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