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4日,生命科学学院在4513教室召开“课程建设”专题报告。会议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国江主持人,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《动物生物学》负责人于妍教授为主讲人,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。报告内容聚焦课程建设核心要义,分享一流课程打造经验,为学院课程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。
会议伊始,李国江院长强调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“核心支柱”,直接决定课堂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成色。他指出,教师需以高度的责任感重视课程建设,唯有先“建好课”,才能实现“讲好课”,最终从根本上筑牢人才培养的质量根基,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。

报告环节,于妍教授以《动物生物学》课程建设历程为主线,系统梳理了这门课程从2008年校级精品课程起步,到2010年获评省级优秀课程、2015年吉林省重点实验室获批、2020年入选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,最终在2025年成功跻身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进阶之路。她指出,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始终紧跟教育教学改革方向,以学生发展为核心,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。

在课程建设思路和建设情况的分享中,于妍教授围绕“精准目标、优质师资、完善体系、丰富资源、多元实践、特色创新”六大维度展开详细阐述。于教授强调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“指南针”,需与专业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深度契合,其次她建议在目标叙述中减少“了解”“掌握”等模糊表述,改用“识别”“区别”“使用”“分析”等具象化的高阶动词,清晰界定学生需掌握的知识、形成的能力,同时,课程素质目标需紧密对接国家政策导向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,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。以《动物生物学》课程为例,该课程始终锚定“知识、能力、素质”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,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动物类群形态结构、生活习性及加工工艺等专业知识,更注重培养学生分类鉴定、解剖操作、工艺设计等实践能力,同时融入“大国三农”情怀教育,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、助力吉林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责任意识,这与教育部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的要求高度契合;谈及师资队伍建设,于妍教授介绍,《动物生物学》课程团队汇聚了校内教授与校外行业专家,形成了“理论 + 实践、教学 + 科研、国内 + 国外”的多元化师资结构,为课程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。在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方面,该课程通过整合教学内容、更新实践项目、开发系列教材、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,构建了“基础实践+创新实践+竞赛驱动+企业实习”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,依托吉林省动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、中韩动物科学研究院、吉林省东鳌鹿业集团等校内外实践平台,推动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融入课堂教学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行业适配度。她还特别强调,课程建设成效需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核心衡量标准,重点关注学生成绩提升、课程目标达成度、学生参加竞赛情况等关键指标。于教授最后说到,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是需要包括建设团队在内的教师队伍共同努力的结果,从课程目标的精准定位、教学内容的反复打磨,到实践项目的持续更新、教学资源的不断完善,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协同协作,所以需要全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、总结与优化,才能让课程始终保持活力与竞争力。
最后,李院长在总结中强调,全体教师应该以该课程为榜样,深度思考课程建设的内涵和建设思路,从课程建设入手切实提高学生培养质量。
此次专题报告是生命科学学院深化课程改革、提升教学质量的具体行动。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将结合自身课程实际,吸收借鉴《动物生物学》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,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,共同推动学院课程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,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
初审:李国江
复审:孟令哲
终审:孟祥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