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制造学院召开2025级新生导师制度启动大会,开启协同育人新篇章

来源:智能制造学院

浏览量:

发布时间:2025-10-09

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,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与学生发展需求,智能制造学院于2025年9月25日在一教六楼报告厅召开2025级新生导师制度启动大会。学院党总支书记、院长杨继,党总支副书记、副院长臧连兴,副院长隋庆茹、副院长刘晓彦,各专业主任、全体教师及25级新生共同参会,会议由学院分团委书记赵雪老师主持。

会议伊始,主持人赵雪老师对到场的领导、教师及新生们表达热烈欢迎。她提及,学院始终将学生成长与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,此次推行的学生导师制度意义重大。赵雪老师简要介绍《智能制造学院关于推行学生导师制度的实施办法(试行)》的核心内容,以“三全育人”理念为引领,遵循协同育人、专业导向、服务发展三大原则,界定了导师在心理与学业指导、日常工作推进等方面的职责,同时规范导师选聘条件、程序及考核激励机制,为制度落地实施提供清晰指引。

会上,副院长隋庆茹发表讲话。她从“为何推行导师制”“导师承担哪些职责”“对学生有何期望”三个维度展开论述,深度剖析导师制度的价值与要求。隋庆茹副院长提到,学院推行导师制是对“三全育人”理念的深化实践,意在构建“专业教师+辅导员”协同育人机制——辅导员专注学生日常管理与身心健康,导师则凭借专业能力,为学生提供学业规划、竞赛指导、毕业发展等精准帮扶。她着重强调,学院遴选的导师均为一线中青年教师,其中不乏博士、硕士人才,他们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活力,将以四年为周期,陪伴学生在学习、竞赛、实习、就业等领域实现突破。

孔令奇老师作为新生导师代表发言。首先对25级新生的到来致以热烈欢迎,她把理工科专业比作“工业的脊梁、创新的基石”,激励新生认识到所学专业对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。围绕“如何走好大学四年”,孔令奇老师向新生分享三句“心”话,让同学们学会包容协作,找准自身节奏,在多元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。她许诺,所有导师将敞开大门,成为学生学业与生活上的坚实后盾。

随后,新生代表、25级新能源汽车工程1班杜望彤同学上台发言。她倾诉新生群体初入大学的共同困惑,比如学业规划、竞赛参与、社团选择及职业发展方向等,而学院推行的导师制让大家看到清晰的解决路径。杜望彤同学代表全体新生向学院及导师表达感谢,她表示,新生们会在学习中主动请教、虚心受教;在竞赛中积极参与、勇于创新;在社团活动中兼顾兴趣与专业,提升综合能力;在职业发展上提前规划,结合导师建议明确目标,用实际行动不负学院与导师的期望。

最后,院长杨继作总结讲话。他首先肯定了军训对学生意志磨练、集体协作力培养及角色转换的重要作用,建议新生将军训成果转化为规划作息、攻克学业、组建团队、制定目标的动力。关于导师制,杨继院长从育人逻辑革新、价值维度延伸与实施保障强化三个层面展开系统且深刻的阐释,一、导师制的核心是对传统教育 “标准化批量培养” 模式的根本性优化,通过精准对接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;二、对学生是明晰专业方向、化解成长焦虑的 “成长导航仪”,为个体发展提供定制化指引;对学院是深化 “三全育人” 内涵、彰显智能制造专业办学特色的 “育人助推器”,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迭代升级;对社会则是精准衔接产业需求、输送高素质工科人才、深化产学研协同的 “价值连接器”,为智能制造领域发展注入源头活水;三、学院已从专业能力、育人情怀、教学经验等维度精选教师组建首批导师队伍,后续将联动行业资源引入企业导师,打造“双师型” 团队。杨继院长分别对学生提出“尊重导师、主动沟通、参与实践”的要求,对导师强调“用心指导、建立深厚情谊”的期待,并结合学院“制造赋能,德技兴国”的院训,鼓励师生共同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科人才,助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。

此次学生导师制度启动会议的召开,标志着智能制造学院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、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方面迈出关键一步。通过明确制度内容、凝聚师生共识,为后续导师制的高效推进奠定坚实基础。未来,智能制造学院将持续完善导师制相关配套机制,加强导师队伍建设,强化师生互动协作,以更高标准、更实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助力学生在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中实现更大突破,为智能制造学院培养更多高素质、复合型人才。

初审:杨 继

复审:孟令哲

终审:孟祥杰